Archives

Page 63

訂正「判斷新鮮的咖啡」圖片

原:咖啡豆油脂色澤因印刷關係不明顯,所以修正較清楚的圖片。

法式烘焙
 
A-剛烘焙完成時
 
B-烘焙後4星期

註:油脂測試是在無特定包裝下進行,咖啡豆油脂在烘焙熱解時即會顯現(2爆較明顯);而淺焙豆則不明顯,但隨著烘焙完成3-4日後便會漸漸顯出油脂斑點(根據烘焙程度和包裝型態有所差異),一旦油脂斑點包覆整顆烘焙豆時,咖啡的風味即快速消退。B圖的油脂如果又開始消失,那是油脂氧化至新鮮度消散,當豆子表面呈現晦暗色澤即表示可以當去味劑了。

Page 59

訂正「烘焙八階段」圖片

烘焙階段變化:僅以印尼曼特寧作烘焙色階變化。

 生豆(Green beans)
 
淺烘焙
 
肉桂式烘焙
 
中度烘焙
 
深烘焙
 
都會(城市)烘焙
 
全都會(深城市)烘焙
 
法式烘焙
 
義式烘焙

註:色澤會依據生豆原色、含水率、硬度差異而有落差,原本只能倚靠經驗判斷,但現在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已用科學測定出一套色階(焦糖化)標準。不過,色卡也只能當作參考,多數還是仰賴最後杯測,以決定適當的烘焙階段。

原:倒數3行-“咖啡烘焙的過程叫碳化,但並非真的完全將其碳化”。
正:“咖啡烘焙的過程叫「熱解」,是將澱粉質經熱轉為焦糖化,俗稱碳化,但並非真的完全將其碳化”。

Page 36-57

訂正「全球咖啡主要產區」

★此處並不做修正。
1974年起娥娜‧駑森(Erna Knutsen)使用「精品咖啡」(Specialty Coffee)一詞後,咖啡市場即掀起一波對劣質咖啡的反浪潮,台灣在這市場上起步較晚,應該說才開始牙牙學語,但業界們正持續努力提供優質的精品咖啡給台灣的消費大眾。雖然有些精品咖啡的價格和品質一樣高貴,但總是奇貨可居。其實正是這一波咖啡「精品」潮流,致使許多傳統評鑑方式有了確實革新的機會,而最佳助力是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。不過有些產國原先並不支持習以慣之的測味方式變更,但在各消費國努力迎合這波綠色浪潮下,連巴西都開始推展積極性杯測了(原先巴西杯測並非推展精品咖啡之用)。精品咖啡和風味特色非表淺的三言兩語能道盡,而是必須確實品嚐測味來理解,故此不更動36頁至57頁內容。

Page 33

訂正增補第33頁「咖啡緣起」

原:2段2行-阿拉比卡(arabica)。
註:阿拉比卡咖啡樹種原生於非洲衣索比亞地區,傳說於五世紀左右因牧羊人而發現(此多是穿鑿附會,但卻是最為人知的故事);實際文獻對咖啡的記載是到十世紀左右。

原:2段4行-羅布斯塔;羅巴斯塔(robusta)。
註:1900年後,因剛果在地的比利時人,發現烏甘達原住民嚼食一種Coffea canephora的果實而開始流傳,並稱它為Robusta。意即粗壯,對病蟲害抵抗力強,但果酸風味較弱,且容易苦澀並帶土味。

原:2段5行-隨手包。
正:即溶咖啡(目前精品咖啡崛起,所以即溶咖啡已多標榜100%阿拉比卡,但仍慣常用劣質巴西豆為基礎配方。)。

原:2段7行-500年前就有的兩大品種。
註:羅布斯塔在1900年才廣為人知。

Page 16,22

訂正第16和22頁「營養成分表」

原:P16-烘焙豆及浸出液成分圖表;P22-即溶咖啡和罐裝咖啡成分圖表。
正:現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五訂增補食品標準成分表。



圖表除烘焙豆成分外,針對咖啡浸出液、即溶咖啡、罐裝咖啡三項目,已修正檢測數值。請參考灰色區塊。

●資料來源:日本文部科學省

 

建議使用Google瀏覽器 | Copyright © 2011-2015 Sucaffè House. All rights reserved.

RSS Feed . This blog is proudly powered by Blogger and uses Modern Clix , a theme by Rodrigo Galindez . Modern Clix blogger template by Introblogger .